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元史•桑哥传》载:“桑哥又以总制院所统西番(即吐蕃)诸宣慰司,军民财谷,事体甚重,宜有以崇异之,奏改为宣政院。”《元史•百官志》载:“因唐制吐番来朝见於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下列对上述两则史料解读正确的是
A.两则有关宣政院的史料相互矛盾 B.唐代由宣政院负责接待吐番使者
C.元代宣政院管理西藏的军务民政 D.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始于唐代
2. 1889年,粱启超对比古代中国与欧洲的国体,认为中国周代和古希腊的国体相同点最多。中国周代和古希腊政治上的相似之处应是
A.分封诸侯、城邦国家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小国寡民、等级森严 D.贵族政治、列国分立
3. 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 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材料最能表明元朝
A.小农经济下农民的生活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C.棉花开始在中国种植 D.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4. 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甚至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其主要原因是
A.民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 B.民营手工业的技术精良、经营灵活
C.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于江浙沿海地区 D.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
5. 在我国古代,出现“草市”的时期也是
A.君权开始分割相权的时期 B.开始建立官立教育系统的时期
C.地方行政机构达到最完备的时期 D.冶炼业中出现“灌钢法”工艺的时期
6. 中国古代农民对自己的生产劳动不计成本,很少关注投入和产出是否合理,只追求“仓廪实,衣食足”,以生产更多的粮食为目的。对 此分析最准确的是
A.造成自然资源被严重破坏 B.主要是男耕女织的生产 模式有关
C.是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D.是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造成的
7.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在广东顺德流行的一首《竹枝词》写到:“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这反映了
A. 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生活 B. 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C. 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丝织业生产 D. 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