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试题 >> 历史试题
高中历史编辑
【南方凤凰台】2015届高考历史总复习二轮提优导学(江苏专用)主观题综合训练 44_【训练题答案】
下载扣金币方式下载扣金币方式
需消耗0金币 立即下载
0个贡献点 立即下载
0个黄金点 立即下载
VIP下载通道>>>
提示:本自然月内重复下载不再扣除金币
  • 资源类别试题
    资源子类二轮复习
  • 教材版本不限
    所属学科高中历史
  • 适用年级高三年级
    适用地区全国通用
  • 文件大小134 K
    上传用户bingxue
  • 更新时间2015/3/25 8:14:41
    下载统计今日0 总计12
  • 评论(0)发表评论  报错(0)我要报错  收藏
0
0
资源简介
主观题聚焦训练一:必修1
1.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第(1)问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不难作出判断。第(2)考查论证说明能力,解答关键是审题,首先弄清楚要说明什么观点。材料的观点主要是强调科举制对于加强专制集权是必要的,故需要从以往选官制度的弊端和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两个角度分析说明。第(3)问首先要把材料三、四的信息用足,避免评论过度空泛。
【答案】 (1) 方式: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或九品官人制)、科举制。(3分)
(2) 说明:察举制逐步流于形式,被权贵把持,不能为朝廷选拔人才;(1分)九品中正制也不能辨其贤愚,高官被世族大家垄断操控。(1分)因此,要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位的局面,就需采用科举考试之法选用人才。(2分)
(3) 看法:科举制在隋唐、两宋时基本上能起到积极作用,但在明清以后消极作用为主。(1分)
评价:积极作用——为朝廷选拔了优秀人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有利于政治的长期稳定发展。(2分)
消极作用——明清以后八股取士,扼杀了人才的创新精神,科举培养的唯上是从的奴才,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2分)
2. 【解析】本题以“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专题知识为考点,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思考民主革命和近代化(或现代化)的关系等问题。第(1)(2)问只需认真解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不难解答;第(3)问为论证题,首先要正确提炼材料的观点,其次,论据运用的史实要紧扣观点、高度概括,切忌只抓一点不及其余、胡乱堆砌史实。
【答案】 (1) 孙中山认同苏联(或赞同十月革命),希望向苏联学习,因此,联俄是他的真诚要求;(2分)在中外反动势力强大的环境中,国民党力量弱小,希望借助国内外一切可以借助的力量,出于这种策略,必须联俄。(2分)
(2) 坚持群众路线(或依靠群众)。(1分)实质是代表人民群众,为人民谋利益,就是要执政为民。(1分)
(3) 观点:中国现代化前进的历史运动逐步解决了现代化的各种障碍。(2分)论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消除了现代化的政治障碍;五四新文化运动引进了民主和科学,推动了思想的近代化;北伐战争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抗日战争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取得了民族解放;解放战争打败了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建立了人民共和国。(论据不能少于3个,6分)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

请先登录网站关闭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