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二 关注“三农”和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课堂评价
1. B 【解析】张乖崖的做法避免农业劳动力的流失,其实质是保障农业生产。
2. C 【解析】材料中孙中山强调民生的重要性,与民生对应的是社会革命,故选C。
3. C 【解析】本题考查了新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由人民公社化运动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转变,体现了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变革,故本题应选C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前后,土地一直为国家所有,故A项表述错误;B、D两项的变化均由C项引起,故不属于“根本变化”。
4. B 【解析】苏联在实施五年计划期间,长期以来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农业生产得不到发展,人民生活改善不多,故选B。
5. D 【解析】田纳西水利工程是罗斯福新政中有关“以工代赈”的措施,其目的是促进就业,增加收入,在改善人们生活的同时缓和经济危机。
6. A 【解析】②项“世界各国普遍推行”不符合实际,应排除。
7. (1) 信息:受害情况(冰雪等灾害、严寒天气、灾害严重);人员伤亡严重;造成灾害的原因是围湖、围江垦田。(3分)
(2) 特点:政府救济与民间救济相结合;救灾与减灾相结合。(4分)
(3) 确立方式:通过立法形式(或社会保障和保险制度、政策等)保障劳动者权益。
成因:工业革命后工人受剥削沉重,工人运动兴起;统治阶级维护政权的需要;人权观念加强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作用: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政治稳定,社会和谐,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7分)
【解析】本题是以社会保障为主题的一道综合题,以一则材料设置一个问题的对应的形式呈现。第(1)问前一小问从第一段文字材料中概括,后一小问从第二段文字材料中提炼;第(2)问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当时救灾有官府和民间两种方式,且救灾和减灾相结合;第(3)问从材料三可知西方国家通过立法方式确立福利制度。其成因要紧扣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统治者和工人阶级两个主体分析。积极作用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