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三农,重视民生
[主题解读]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民生改善、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促进社会的和谐。“三农”、民主、和谐问题是近年来高考持续关注的热点话题。高考命题中,与这一热点相关的古今中外历史上有关发展农业改善民生的历史举措和政策、民生与和谐思想必将成为命题考查的重点。
[知识链接]
1.“三农”方面
(1)中国古代重农措施;农业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明、改进;农作物的培植、引进和推广所涉及的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与重农抑商政策;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原因和影响。
(2)古今土地制度: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近现代不同历史时期土地制度的主张;分析比较及其涉及的民生问题。
(3)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经济建设:国家对农村生产关系四次调整(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发展状况的曲折过程及其原因,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新中国解决民生问题的成功与失误。
(4)世界近现代有关农业、民生的举措:英国圈地运动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影响;工业革命对农村人口流动的影响;罗斯福新政、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农业政策;同时涉及美国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措施;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建立;苏联解决民生问题的探索的失误等。
2.民生方面
(1)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老子主张“无为”;孔子提出“仁”,主张以德治民;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孟子提出“仁政”、“民贵君轻”,反对苛政等)。
(2)近代民生思想主张(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提出“耕者有其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思想;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做到“家给人足”;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中增加了“节制资本”等)。
(3)近现代西方解决民本思想理论(文艺复兴时期的和谐社会人文思想;启蒙运动中的“人民主权说”;美国罗斯福新政“以工代赈”思想及福利制度的思想等)。
【经典考题】 (2011·安徽文综,35)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