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东渐与中西方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主题解读]
鸦片战争以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武力入侵,发生于明末清初,一度中断的“西学东渐”潮流重新出现,西方文化,包括“器物技艺”的物质文化、“议院”和“立宪”等制度文化以及各家思想学说、学术观点的“学理”,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大量流入中国,并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广泛碰撞交流,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近代的中西文化交流,不论其背景、方式、深度、广度,和以往的中外文化交流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具有其显著的特点。中西两种文明交流碰撞,有力地促进了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高考命题特别重视思想解放这一社会动力的考查,主要从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与交融的角度,考查思想文化的特点、影响及差异,同时考查思想文化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知识链接]
1.近代西方
(1)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内涵及表现。
(2)启蒙运动的内涵、影响。
(3)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十月革命对中国近代革命的影响。
2.近代中国
(1)明清之际科技东传与儒学对启蒙运动的影响。
(2)维新思想对中西文化的认识及学习西方的思想。
(3)新文化运动对中西文化的态度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4)三民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影响。
【经典考题】 (2014·安徽文综,3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6~18世纪,来自欧洲的大批传教士到达中国,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知识引进中国,又把中国的典籍翻译、介绍到欧洲。18世纪,巴黎出版了欧洲汉学的三大名著,欧洲兴起了史无前例的“中国热”。当中国的园林建筑、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在欧洲大行其道的时候,来自欧洲的望远镜、水平仪等现代仪器,摆进了康熙皇帝的寝室。
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欧洲借助中国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蝶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肯定、景仰的维度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从马可·波罗时代开始的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这一认识在19世纪达到顶峰。
——摘编自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