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例】 (2014年山东文综,17)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 ( )
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
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
解题思路:材料的关键信息是“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这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已经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了,海外市场的扩大促进了江浙地区丝织业的发展,D项正确。19世纪60年代列强侵华以商品输出为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工业的发展,也没有说明中国对外贸易情况,排除B、C两项。答案为D。
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
(1)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都发生变化,中国步入近代历史。
(2)社会政治:导致晚清政局的变化,出现洋务派。
(3)社会经济:开始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企业的兴办,有利于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4)阶级关系: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中国无产阶级、中国资产阶级先后产生。
(5)社会思想:“闭目塞听”局面有所改变,一批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觉醒,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芽,产生了“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
(6)对外关系: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中外联系加强,中国被迫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中,对外关系逐步近代化。
(7)社会生活:西方的生活习俗、交通工具等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