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A卷)
(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4济南调研)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历九代国君。其中,兄终弟及3人,次子继位1人,孙子继位2人,不明嫡庶1人,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仅2人。这一现象反映出 ( )
A.分封制度瓦解 B.王位继承混乱
C.宗法制度松弛 D.中央集权确立
解析:C 题干中体现的是秦国国君的王位继承问题,反映了王位继承方式的多样性,说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遭到破坏,故C项正确。B项是表面现象,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分封制主要解决权力的分配,而宗法制主要解决权力的继承问题,A项错误。
2.(2014昆明一模)贵族的基本特点是独立领土领民,经济上完全独立于君主,政治上相对独立于君主,是能够与君主抗衡的社会力量。古代中国从社会结构、生存条件上决定贵族阶级消亡的制度是 ( )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解析:A郡县制取代贵族领土领民的封建制度,从社会结构上决定了贵族阶级的消亡,同时郡县制实行后,贵族经济上完全依靠君主供养,政治上完全以君主为代表、并受到君主的严格控制,贵族的独自生存能力丧失,故A项为最佳选项。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这样就催生了察举制和科举制,排除B、C两项。自唐朝以后,随着郡县制的完善,只有和君主同生死、共命运的皇族,作为一个社会阶级的贵族整体消亡了,故行省制与贵族阶级消亡已无关联,排除D项。
3.(2014成都模拟)《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申子“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而归本于黄老”。这说明 ( )
A.不同学派间互相融汇吸收
B.道、法两家主张一致
C.道家和法家学说最为流行
D.思想领域实现大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