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2014石家庄一模)梁启超指出:“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中法战争),而十八行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可见,梁启超认为 ( )
A.甲午战争战败促进了民族觉醒
B.发动民众进行变革迫在眉睫
C.经济发展是民族意识提升的关键
D.国民素质亟待提高
解析:A 从材料信息看,梁启超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都没有使国人觉醒,但甲午战争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促进了民族觉醒,故选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发动民众”,排除B项;C、D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2.(2014荆州一模)“及乎拳祸猝起,两宫蒙尘,既内恐舆论之反侧,又外惧强邻之责言,乃取戊己两年初举之而复废之政,陆续施行,以表明国家实有维新之意”。清廷发布这一上谕的意图是 ( )
A.完成百日维新的未竟之业
B.消弭社会矛盾以维护统治
C.下罪己诏以讨好西方列强
D.主动改革以重塑良好形象
解析:B 根据材料信息“既内恐舆论之反侧,又外惧强邻之责言”可知清廷改革的意图在于维护封建统治,故B项为最佳答案;A、C两项都不是清廷发布上谕的主要目的,故排除;清廷改革是迫于内外压力被动进行的,故D项错误。
3.(2014盐城调研)据统计,1902~1911年,各地反抗清政府勒索压迫的所谓“民变”多达1 300多次,发生地区遍布直隶、东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全国各省份。材料充分说明当时中国 ( )
A.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
B.清王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C.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D.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
解析:B 从材料中时间、“民变”次数及发生地区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前阶级矛盾的尖锐,这是清王朝灭亡的内在原因,故B项正确。“民变”无法说明民族矛盾尖锐,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湖北武汉,排除C项;D项材料无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