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4济南月考)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这一认识的局限是 ( )
A.表达了英国的贸易诉求
B.掩盖了英国的侵略本质
C.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分析问题
D.从全球发展的角度看问题
解析:B 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从材料信息看,费正清认为,这场战争是由于“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造成的,即把战争发生的原因归结于清政府不愿意与英国进行平等的商贸往来,这从根本上掩盖了英国的侵略本质,故B项正确。A、C、D三项都没有从战争的本质角度分析,排除。
2.(2014北京模拟)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美收中国入口之米税,每包二角二分,每年五十万包计,税银已百余万两;而美之麦粉入中国,竟不纳税。……丝绸(输美)美收百分之五十,美之绸布入中国仍纳百分之五,两相比较已少收十之九。”美国获得如此权益是通过
( )
A.领事裁判权 B.允许外国在华设厂
C.开放通商口岸 D.协定关税
解析:D 由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向美国出口货物需缴纳高额关税,而美国向中国出口商品却仅需缴纳极少关税甚至免税,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是通过《南京条约》之“协定关税”条款获得这一侵略权益的,故D项正确;领事裁判权是指洋人在中国犯罪按照其本国法律判决,故A项错误;允许外国在华设厂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规定的,故B项错误;开放通商口岸显然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
3.(2014年重庆文综,6)从1876年中英协商《烟台条约》的具体条款开始,英国就要求重庆立即对外通商,力图打开中国西部腹地的市场。中方谈判首脑李鸿章转弯抹角地回应:“轮船未抵重庆以前,英国商民不得在彼居住,开设行栈。”李鸿章此话的主要意图是( )
A.利用英国开通川江航运
B.变相地接受英国商民到重庆居住通商
C.借助英国开发西部市场
D.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对外通商
解析:D 解答本题应注意三点:一是时间“1876年”,二是李鸿章的身份(“中方谈判首脑”)和所属阶级、派别,三是材料的内容。李鸿章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代表,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反对外国的侵略,因此A、B两项错误,从材料中李鸿章的回应可知C项错误,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