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座训练(十五)
一、选择题
1.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
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B.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
D.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解析】 “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等材料信息说明是农业种植注重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铁犁牛耕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水利灌溉的信息,故C项错误;私有制在材料中无从反映,故D项错误。
【答案】 B
2.(2014·佛山质检)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这被称为“无尖不成商”。后来慢慢变成了“无奸不成商”。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私有制 B.经世致用
C.重本抑末政策 D.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 古代中国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即重本抑末政策,歧视商人,抑制商业的发展,“无奸不成商”包含着对商人的贬低,故C项正确;土地私有制是古代中国主要的土地制度,与题意无关,故A项错误;经世致用强调到实践中求真知,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雇佣关系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