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
学习目标 1.了解鲍照及其诗文。2.体味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王昭君
鲍 照
既事转蓬远,心随雁路绝。
霜鞞旦夕惊,边笳中夜咽。
赏析 昭君死后,消息传开。“怜其远嫁”竟成为后代多数诗人咏唱昭君出塞的主题思想。该诗就流露出这种伤感之情。诗中描述了昭君在边塞的悲凄生活:“绝”“惊”“咽”形象逼真地描写出冷霜之中、月光之下昭君思亲盼归的孤独寂寞形象。读后令人嘘叹不已。
一、作者简介
鲍照(约415-470),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由于出身微贱,而又生活在南朝门阀特权盛行的时代,一生受尽了歧视和打击,只当过几任小官。钟嵘在《诗品》中说:“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其诗风雄健奔放,在当年就颇负盛名,特别是对唐代的作家李白产生过重大影响。除《拟行路难》外,《梅花落》也是鲍照乐府诗的一首名作。鲍照的辞赋以《芜城赋》最为传诵,它历来被视为六朝抒情小赋的代表作之一。但真正有价值的文章,当首推《登大雷岸与妹书》。
二、背景简介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