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题组一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2014·天津高考)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 )
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宋明理学,体现了①;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会使世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不会使文化差异性消失,②说法错误;“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以儒家为主导”说明③正确;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而不是文化交流借鉴,④说法错误。故选C项。
2.(2014·广东高考)按照起草草案、审议等法定程序,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于2014年2月27日通过表决,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此决定的性质和目的分别是( )
①人大常委会立法权的体现 ②人大常委会决定权的体现 ③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外交大局 ④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确定国家公祭日,体现的是人大的决定权而不是立法权;确定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民记住历史,增强爱国主义情怀,与国家外交大局无关,D符合题意。
高考题组二 发展先进文化
3.(2014·重庆高考)“一滴水,尚思源;一粒米,报涌泉”。2013年主流媒体推出系列公益广告,将传统民谣、蔚县剪纸、杨柳青年画等中国元素注入其中,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这些公益广告( )
①体现了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结合 ②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③有助于构建先进文化,抵制落后文化 ④说明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不竭源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民族文化、先进文化建设的知识。回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中国元素注入其中”
“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等题眼信息,由此可知①③符合题意;②中“经济效益”与题意无关,排除;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④表述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