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史载:公元前546年,在宋国的斡旋下,举行了有楚、晋两大诸侯国和宋、郑等十余小国参加的弭兵会议,达成“晋、楚之从(注:从国)交相见”的决议;此后,宋、郑等国“仆仆于晋、楚之廷”。这段记载反映出
A.周王室已经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 B.战国初年诸侯争霸极为激烈
C.大小诸侯与周王室的宗法关系不同 D.当时分封制度受到较大破坏
2.秦代只设置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宋代设置路府州县四级机构,地方事权分化。这种变化反映了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君主专制的加强
C.地方实权的扩大 D.中央消除了地方的威胁
3.钱穆《国史大纲》记载:“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该记载反映的土地制度是
A.井田制 B.封建土地私有制
C.均田制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近来吾乡风气大坏,视读书甚轻,视为商甚重。才华秀美之子弟,率皆出门为商,而读书者寥寥无几;甚且有既游庠序,竟弃儒而就商者……读书之士,多受饥寒,曷若为商之多得银钱,俾家道之丰裕也。
|
4.右图是一位晚清乡村知识分子在
1893年的日记,这说明了当时
A.科举制度已被废除
B.传统抑商观念趋于弱化
C.作者认同实业救国思潮
D.民族工业迎来黄金时期
5.据《唐会要》记载:“开成五年十二月敕:‘京夜市,宜令禁断’。”该史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A.夜市已被政府禁绝 B.市的管理制度已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C.市已由定时而聚发展为常设商业区 D.都城汴京夜市的繁华景象
6.古代中国某一时期曾施行以六部为主体的行政管理制度。在这一时期,六部地位虽有所上升,但基本上还是在辅政部门协调或指导下行使权力。这些辅政部门有
①尚书省 ②中书省 ③内阁 ④军机处
A.① B.② C.①②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