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哪位思想家对自己一生的概括?
A.孔子 B.孟子C.荀子 D.老子
2.“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表现为
A.有利于结束兼并战争,实现国家统一B.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求
3.战国时期之所以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因为
①社会正处于巨变时期②各国竞争与政治变革的需要
③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④儒家思想尚未取得正统地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4.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5.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封建政治开始与儒学密切结合 B.从思想上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一
C.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各方面D.促进了民族思想的自由发展
6.学者对古代某思想家有如下的叙述:“(他)想把濂溪、康节、横渠、二程种种意见都包容和会通,再加上通诸孔孟先秦儒,兼及道释,而且组织一大系统……思想上还是沿袭二程,尤其沿袭伊川的多。”这位古人应该是
A.李翱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