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舞弊古今谈
舞弊是考试的必然伴生物,考试对命运的影响越深,舞弊对考试的威胁就越大。自从隋朝开科取士以来,舞弊就一直蒙着黑色的面纱,其神秘性绝非寻常笔墨可以描摹。
唐代举子赴长安应礼部试,行卷(将自己的作品送给达官贵人去品评)必不可少,目的在于影响那些有影响力的人,若能获得他们的揄扬和推荐,距离金榜题名就为期不远了。唐代的行卷虽对考试结果有影响,但还不能将它等同于清代的递条子,简单地定性为舞弊行为,因为这种做法既是公开的,也是游戏规则所允许的。
清朝以八股文取士,以严刑峻法防范科举舞弊。咸丰八年(1858年),顺天府乡试正主考官、军机大臣柏葰只象征性地收下请托者十六两银子,就被斩首示众。光绪十九年(1893年),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