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三二轮复习资料
专题十六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制度与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1.过渡时期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 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记:“一化三改”。实质: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
2.“一五”计划(1953——1957)
(1)到1957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2)意义:“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3.三大改造(1953——1956)
(1)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3)对象: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 义工商业。
(4)方法:①农业组建农业生产合作社。②手工 业组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使资本主义私有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成功实现了对民族资本的和平赎买。
(4)结果: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19 56~1976年)
1.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
2.中共八大——正确方针
(1)内容:①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和落后的生 产力之间的矛盾;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评价: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在实践中未能坚持下来。
3.“左”倾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