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计算题,成为近年高考政治试题的一大亮点。综合分析近年来的计算题,可以发现,题目涉及到的主要知识点有十个左右,如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个人收入、股票价格、经济效益与利润、国民收入、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银行利息、恩格尔系数、汇率等。
(一)关于商品价值量、劳动生产率的计算题
一.考点精析:
不能错误认为凡是劳动生产率都与商品价值量成正比 (或反比),要准确弄清楚个别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单位商品价值量、商品的价值总量之间的关系。找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以及商品价值总量的计算方法。
二.经典考题:
【典例1】【2013年高考全国卷大纲24】假设某国M产品只由甲、乙两家企业提供,售价为10元。2011年,甲企业生产500万件,乙企业生产400万件。2012年,甲、乙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都提高一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M产品的价格和社会总价值分别是( )
A.5元 9000万元 B.10元 9000万元
C.5元 18000万元 D.10元 18000万元
【典例2】【2012年安徽卷3】读表1,假定其他条件不变,2011年某企业生产M 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比例和价值总量分别是( )
表1
年份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个别劳动时间
|
M商品总产量
|
2010
|
4
|
4
|
10万
|
2011
|
4
|
2
|
20万
|
A. 50% 40万 B. 50% 80万 C. 100% 80万 D. 200% 160万
【答案】C
(二)关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纸币发行量)或纸币购买力的计算题
一.考点精析:
纸币发行有其自身规律,要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来确定。而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由待售商品的数量、商品价格水平和货币流通速度等因素决定的,与待售商品的数量、商品价格水平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造成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这就是通货膨胀。其危害是:人们手中的钱不值钱,存款所代表的实物量减少,势必影响人民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危及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