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史载:公元前546年,在宋国的斡旋下,举行了有楚、晋两大诸侯国和宋、郑等十余小国参加的弭兵会议,达成“晋、楚之从(注:从国)交相见”的决议;此后,宋、郑等国“仆仆于晋、楚之廷”。这段记载反映出( )
A.周王室已经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 B.战国初年诸侯争霸极为激烈
C.大小诸侯与周王室的宗法关系不同 D.当时分封制度受到较大破坏
2. 有学者经研究发现,宋代经常出现县官职位空缺、无人愿意履职的现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样如此。出现这一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
A.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衰弱 B.文化教育落后,官僚人才缺乏
C.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 D.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
3. 七七事变是因日本驻军在北平附近宛平县城外卢沟桥演习,无理挑衅而引起。日军有权驻扎北平附近,所依据的条约( )
A.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B.开放了包括杭州在内的新的通商口岸
C.由英、美、俄、德等多国共同参与签订 D.标志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4.“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穿越时空,轻拂史尘,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历史上三大宪法或宪法性文件的巨大差异。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
宪法或宪法性文件 产生的背景 主要内容 历史地位或评价
《共同纲领》 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② 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1954年宪法 ①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
为最高权力机关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982年宪法 改革开放,加强
民主和法制建设 规定了我国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定了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 ③
A.①三大改造胜利完成②确立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为最高权力机关③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形成
B.①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全面展开②确立我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形成
C.①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全面展开②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D.①三大改造胜利完成②确立我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5. 1911年11月20日,《大公报》刊载“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的征文启示,引起广泛关注,民众参与度大大超过预期。之后,共评出获奖文章16篇,其中主张君主立宪有11篇,倡导民主立宪有2篇,未明确表明态度的有3篇。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①《大公报》具有君主立宪的政治倾向 ②近代报刊关注与读者互动交流
③政府对民间言论包容程度有所提高 ④民主共和观念已真正深入人心
A. 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
6、《文献通考》记载:开宝(宋太祖年号)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