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战国时期思想家苟子说:“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以上言论表明荀子
A.全面解释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B.继承发展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C.已经形成君主专制的思想 D.背离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2.北魏文成帝兴安元年(公元452年),陕城镇将崔宽看到弘农(今河南灵宝附近)这 个地方出产的漆、蜡、竹、木价钱比南朝市场上便宜好几倍,于是他利用职权走私,发了大财。这说明当时
A.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效卓著 B.官商勾结营私之风盛行
C.北方经济水平高于南方 D.南北地区经济往来仍在继续
3.《唐六典》卷三规定:“工商皆为家专其业以求利者……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而 北宋苏辙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这种变化表明
A.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工商业者对政治形势的影响力增强
C.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发生改变
4.宋、元以来,人们不断把民间的种种传说加到八仙身上,使八仙的故事越来越丰富、 离奇和神采飞扬,差不多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神仙的总汇与顶级代表。而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许多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使八仙故事受到群众喜爱、流传不衰。这种现象表明
A.古代文化世俗化趋势加强 B.民间故事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求
C.民间文学提升了道教的政治地位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5. 1700年,当清政府商讨出兵新疆平叛时,康熙帝认为“今欲用兵,兵非不敷,但虑路远,运饷艰难”,并列举汉代赵充国屯田平羌故事,遂“敕所司留意”。材料主要表明康熙帝
A.认为出兵新疆劳民伤财将激化社会矛盾
B.从维护新疆安定角度考虑屯田问题
C.命令户部尽力为出兵新疆做好物资准备
D.力主屯田西北以促进边疆开发
6.清代帝王尊礼朱熹,认为孔孟之后,只有朱熹“注释群经,阐发道理,凡所著作及编纂之书,皆明白精确,归于大中至正,经今五百余年,学者无敢疵议”,功劳“最为弘巨”。这表明清朝统治者
A.认为朱熹对儒学的弘扬超越了孔孟 B.融合满汉文化以实现民族同化
C.沿袭前代文化政策以维护统治秩序 D.弘扬理学并使之处于独尊地位
7.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把为外商服务的采办员或管事称为“买办”。19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外国在华商行的增多,买办队伍逐渐发展起来。近代中国买办队伍壮大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