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试卷 >> 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编辑
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答案不全.
下载扣金币方式下载扣金币方式
需消耗0金币 立即下载
0个贡献点 立即下载
0个黄金点 立即下载
VIP下载通道>>>
提示:本自然月内重复下载不再扣除金币
  • 资源类别试卷
    资源子类名校月考
  • 教材版本不限
    所属学科高中历史
  • 适用年级高三年级
    适用地区全国通用
  • 文件大小169 K
    上传用户xj197912
  • 更新时间2015/1/8 8:35:34
    下载统计今日0 总计6
  • 评论(0)发表评论  报错(0)我要报错  收藏
0
0
资源简介

1.《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载:“是会也,晋侯召王,以诸侯见,且使王狩。仲尼曰:‘以臣召君, 不可以训。’故书曰‘天王狩于河阳。’”据此可知
A.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王室衰微 B.孔子学术思想严谨,秉笔直书
C.批判审查历史文献,方能治史 D.天子诸侯聚会河阳,乘兴狩猎
2.某学者认为中国人文精神的基本旨趣是实现人内在的某种理想人格。那么如果要“实现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自由”,下列主张与之相符合的是
A.老庄道家的“乘物游心,亲近自然” B.孔孟儒家的“修齐治平,内圣外王”
C.韩非法家的“抱法处势,道法者治” D.墨家的“兼爱非攻,上同而不下比”
3.班固说: “古代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从卿大夫到庶人,各有等差。人们遵奉并服事上级, 而在下位的人也不会有逾越的念头。”接著又说:“五霸,三王之罪人也;六国,五霸之罪人也;四豪( 信陵君等四公子),又六国之罪人也。”从班固这两段叙述我们可以看到怎样的历史概念?  
A、因果概念, 夏、商、周与春秋的结束, 是由於在下位的人没有逾越的念头
  B、时序概念, 从夏商周到春秋到六国抗秦再到战国, 时间次序不可变更
  C、证据概念, 三王、五霸、六国、四豪, 都是古代人们严守身分等差的事证
  D、变迁概念, 从夏、商、周到战国后期, 呈现逐渐远离古代理想的趋势[
4.夏曾佑认为:“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泛指西方国家)之有希腊。”他这样说的依据可能是
A.周和希腊政治制度相同 B.周和希腊分别奠定了中西文化的基础
C.东、西方文化同时形成 D.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
5.“唐代科举考试的范围从经文到时事政治、经济、制度、军事、法律、盐政、漕运、
历史、数学、文字学,不仅考儒家的东西,还考道家的东西,使学校教育规模得到空前的发展;从元至清, 科举考试的内容几百年一贯制地局限于儒家经典,命题范围有严格的限制……程朱理学成为清办学育才的指导思想。”上述材料说明了
A.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B.科举制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
C.科举制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制约和导向作用D.科举制的发展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6.梁启超说:“我国人无论治何种学问,皆含有主观的作用,从不肯为历史而治历史,而必侈悬一更高更美之目的,如“明道”、“经世”等。一切史迹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
精品专题

请先登录网站关闭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