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是对自然规律的总结,它对农业生产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这说明( )
A.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B.文化创造的主体是广大农民
C.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D.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答案] A
[解析] 农谚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对自然规律的总结,说明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A符合题意;文化创造的主体是人民群众,B错误;C、D与题意不符。
2.乡土中国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农村,也是整个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据统计,中国每天消失的村落有80至100个。在急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毫无节制地膨胀,农村被一步步地蚕食。割裂的城市与村庄之间,充斥的不仅仅是“乡韵”的遗失,还有被毁的精神家园。由此可见( )
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文化的发展总是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C.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D.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答案] C
[解析] 割裂的城市与村庄之间充斥着“乡韵”的遗失,还有被毁的精神家园,这说明“乡韵”精神是通过村落体现出来的,由此可以得出C的结论。A、D不符合题干主旨。B说法错误。
3.近年来,一系列新的文化业态,如网络服务、动漫游戏、数字媒体等逐渐形成了以文化内容为纽带、关联度日益加强的庞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文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这表明( )
A.文化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B.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C.文化决定社会实践的发展
D.文化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
[答案] B
[解析] 新的文化业态形成的庞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有利于拉动经济发展,B符合题意;优秀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A错误;C、D说法明显错误。答案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