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诗经》保存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的诗歌,共305篇。后来,儒生把《诗经》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主要是因为《诗经》( )
A.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编订的
B.能够提高儒生的文学修养
C.蕴含了儒家的核心理念
D.得到了官方的认可
解析:《诗经》全面展示出周人的社会生活和道德风貌,其中流露出的精神符合儒家道德规范,因此答案为C。
答案:C
2. [2013·长沙一中高三月考二]先秦时期中国文学的地域性差异十分明显。北方注重说理,南方倾向抒情。比如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的诗人屈原就生活于 ( )
A.中原 B.齐鲁
C.楚地 D.巴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题干中提出屈原的诗“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属于抒情诗。而题干中明确“南方倾向于抒情”。在四个选项中,最大程度体现南方的是C项,因为战国时楚国是南方的大国,楚地几乎是南方的代名词。也可根据教材知识屈原是楚国人而做出正确选择。
答案:C
3. [2013·北京西城区高三期中]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评价某位诗人的成就,认为“盛唐艺术在这里奏出了最强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却都是这样的美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思议。”获此评价的这位诗人应当是( )
A. 孟浩然 B. 杜甫
C. 李白 D. 王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引文“最强音”“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分析,体现了该诗人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因此应选C项。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