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它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这主要表现在
①井田制和分封制的日益瓦解 ②“士”阶层在社会、政治活动中的活跃
③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④ 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学术的传播和交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荀况在《荀子•议兵》 中写道:“凡兼人者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反映荀子的思想主张是
A.主张“以德服人” B.主张“性恶论”
C.主张“施仁政于民” D.主张“性善论”
3. 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
A.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B.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C.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D.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A.法家思想的衰微 B.黄老之学被推岽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程朱理学的盛行
5.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