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必继续一地,反复不舍……草原与滨海地带,其所凭以为资生之地者不仅感其不足,抑且深苦其内部之有阻害。”钱穆认为各种文化形成的根源是
A.需求差异 B.民族差异 C.生活方式 D.自然环境
【答案解析】D 解析:题干信息中“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以及“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必继续一地,反复不舍”的信息表明农耕和游牧的生活方式不同主要是因为自然环境的使然。故D项正确;
2.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鉴于当时社会关系的变化和旧礼制的破坏,率先“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下列有关“铸刑书”的观点表述错误的是
A.这很可能是中国首次公布成文法
B.肯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
C.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成果
D.开创了我国古代法制建设新纪元
【答案解析】B 解析:依据常识,“铸刑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的活动。故A正确;题干信息中““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说明有法可依,“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与这题主题意思相反,故答案选择B项。
3.金开诚先生在《漫画清高》中说:在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心理中,“清高”是一种与世俗的价值取向相悖离的思想和行为。据此,下列人物中不属于“清高”的是
A.商鞅 B.屈原 C.贾谊 D.郑燮
【答案解析】A解析:依据所学,清高的人一般说来是受到敬重的。清高的 "清",意思比较明白,无非是为人清白正直,不搞邪的、歪的、见不得人的勾当。一般在古代以文人为主依据材料中“与世俗的价值取向相悖离的思想和行为”显然与商鞅不符合,商鞅主张改革,故选A。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清高词义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