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领悟
做真题 悟高考
1.(2014·课标Ⅰ)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相当多的举人反对梁启超等“废八股取士之制”的建议,这说明科举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故选B项。材料仅涉及梁启超等人建议“废八股取士之制”,并不是要废除科举取士制度,A项表述本身错误;材料仅说明许多举人对“废八股取士之制”的态度而不能说明知识分子政治保守,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排除D项。
答案 B
2.(2014·海南单科)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皇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活动 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解析 根据材料的信息可知,当时上海的爱国人士讨论的是光绪帝的存废问题,并不知道革命的含义。这说明当时“革命”并没有得到社会上大多数人的认可,但讨论光绪帝存废的问题,说明人民对君主专制存在怀疑,因而体现了改良即君主立宪是社会的主要思潮,所以选择D项。孙中山在1894年即成立了兴中会,排除A项;上海是近代中国社会风气相对开放的地方,排除B项;C项与题意信息矛盾。
答案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