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试卷 >> 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编辑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下载扣金币方式下载扣金币方式
需消耗2金币 立即下载
1个贡献点 立即下载
1个黄金点 立即下载
VIP下载通道>>>
提示:本自然月内重复下载不再扣除金币
  • 资源类别试卷
    资源子类名校月考
  • 教材版本不限
    所属学科高中历史
  • 适用年级高二年级
    适用地区全国通用
  • 文件大小321 K
    上传用户xj197912
  • 更新时间2014/12/22 16:53:51
    下载统计今日0 总计1
  • 评论(0)发表评论  报错(0)我要报错  收藏
0
0
资源简介

1. 有人认为:“人文主义之为一切建构一切成就之本的全蕴,这才真正使人文主义成为一个综合的系统,不与一切含真理与价值的文化相对立,并能使之调适而上遂,成为领导文化生命的领导原则。正因为如此,可以说,要完成人文主义的全蕴,其唯一进路便是打开‘道德主体’之门。”下列主张体现打开 “道德主体”之门的人文观点有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 “仁者,爱人” ③“天人感应” ④知德合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考查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结合所学可知,材料的意思是人文主义强调加强道德修养。分析选项,①②④符合题意;“天人感应”是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目的是神化君权,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故不合题意,应排除。所以应选C。
2.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描述,正确的是:①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②奠定中国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③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④是该时期生产力发展的反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D
考查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依据所学,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是当时社会变革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现象。故①③④符合题意。②项说法错误,应是思想基础。所以应选D。
3.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有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答案】A
考查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解答此题要注意题干提示的时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正是中国战国时期,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新现象。分析选项,A符合题意;B是秦统一后的措施;C是汉武帝加强统一的措施;D是程朱理学的特点。时间及内容上均与题意不符。故应选A。
4.学完“百家争鸣”有关历史后,几个同学在一起讨论本班科任老师的教学管理风格,其中借用史实评论不太恰当的是
A.小刘:数学老师是法家的弟子,学期初他就制定班规,并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

请先登录网站关闭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