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即学即练
现学现练 夯实基础
1.忽必烈具有大中国的观念,立志以中原文明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改革。下列不符合这一观念的是( )
A.“天下一家” B.“视居庸以北为内地”
C.“山以南,国之根本也” D. “期与物以更新”
解析 “视居庸以北为内地”是元太祖的观念,不符合大中国的观念。
答案 B
2.《元史·地理志》记载“北逾阴山,西极流海,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今皆赋役之,比之内地”,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军事征服扩展其疆域
B.“国家当行汉法”的治国方略
C.中央机构的改革
D.地方设立行省
解析 本题为材料选择题,要理解材料的历史信息,除疆域扩大外还有征收赋税,即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这些都与行省制有直接关系。
答案 D
3.蒙古贵族南下时曾“占良田千顷,不耕不稼,谓之草场,专放孳畜”,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两者的本质差异是( )
A.北方与南方的差异 B.畜牧业与农业的差异
C.落后与先进的差异 D.蒙古族与汉族的差异
解析 解题时需注意题干中的“本质差异”。游牧与农耕是形式上的差异,其反映的本质是落后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差异。
答案 C
4.标志着蒙古汗国国策发生重大转折,加快从游牧经济向农耕文明转变步伐的是( )
A.按中原王朝体制的框架构建政权机构
B.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农桑立国的方针
C.改变“视居庸(关)以北为内地”,确定“山以南,国之根本也”
D.确立“国家当行汉法”的治国方略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从游牧经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是从经济角度去认识,B项最符合题意。
答案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