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基限时练(十一) 综合探究:体会移风易俗
一、选择题
1.鲁宣公的女儿寡居,在着火之后,“傅(负责文化教育的人)至矣,母(负责料理生活的人)未至也,逮乎火而死”,导致这一悲剧出现的罪魁祸首是( )
A.鲁宣公 B.母
C.封建礼教 D.鲁国的陈规陋俗
解析 鲁宣公的女儿被烧死是因为其死守妇礼,是受旧的风俗之害,而当时封建礼教还未形成。
答案 D
2.对“周礼尽在鲁矣”的正确理解是( )
A.鲁国成为周文化的保留地
B.周礼源于鲁国的风俗
C.周礼遭到破坏的原因在于鲁国的改革
D.鲁国对周礼进行了发扬光大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周礼尽在鲁矣”意思是春秋战国时期完整保留周文化的只有鲁国了。
答案 A
3.中国由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变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这说明了( )
A.习俗与礼制的紧密联系具有极大的保守性、顽固性
B.政治方针在移风易俗中作用巨大
C.中国古代人不愿意坐着
D.古代木材较少而且昂贵,人们消费不起木椅
解析 风俗一旦形成,便具有一定维系传统的滞后性,风俗的变迁需要时间和改革的勇气。
答案 A
4.秦始皇在“匡饬异俗”运动中要求举国“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的主要目的是( )
A.适应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
B.荡涤贵族势力
C.打破原始血缘关系
D.离析宗法宗族大家庭
解析 秦朝时封建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的经济生产模式,“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即鼓励男耕女织,发展小农经济。
答案 A
5.孙中山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根本上是( )
A.反封建的表现 B.反清的表现
C.反对满洲习俗的表现 D.民主共和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