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基限时练(五)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一、选择题
1.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这反映了北魏当时( )
A.阶级矛盾尖锐 B.民族矛盾尖锐
C.汉族内部矛盾尖锐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解析 通过拓跋贵族“驱夏人为肉篱”可知是民族矛盾尖锐。
答案 B
2.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左》《老》,尤精释义。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这反映了孝文帝在下列哪一方面很有造诣( )
A.知识丰富 B.诗辞文章写作
C.政治 D.汉族文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的“好读书”“《五经》”“善谈《左》《老》,尤精释义”和“好为文章,诗赋铭颂”可知北魏孝文帝在汉族文化方面造诣颇深,A、B、C三项都不够全面。
答案 D
3.董仲舒认为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下列哪个皇帝设置了相关制度来缓解这个问题( )
A.汉武帝 B.北魏孝文帝
C.宋太祖 D.明太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题干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为缓解这一问题,抑制兼并,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
答案 B
4.(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C.孝文帝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
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材料反映了孝文帝为迁都洛阳假借南伐之名,说明其对迁都的困难有充分的认识,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