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课标Ⅰ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 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 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
解析:本题以清末新政和戊戌变法为命题切入点, 戊戌变法为必修和选修均有的教学内容,考生比较熟悉,题目提供的信息即清末新政。本题是一道比较好的源于教材,不拘泥于教材,且高于教材的试题,既考查了基础知识,又考查了概括、分析、对比历史事件的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可归纳出“向西方学习”“侧重制度改革”的共同点,结合所学可知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第(2)问从主导者、地方支持度、过程、国内外情况等角度考虑,可以在材料中找到前两个,“过程”和“国内外情况”则需要与戊戌变法相对照得出,尤其注意戊戌变法103天即夭折,1901年清政府已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认清清末新政的实质是维持专制统治。
答案:(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
(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的国内外情势不同。
实质:维持专制统治,抵制革命。
2.(2011·北京卷)国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
清末驻日参赞黄遵宪在《日本国志》中对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作了如下描述:“日本迫于外患,廓然更张……百务并修,气象一新。慕效西法,罔遗余力……富强之机转移颇捷,循是不辍,当有可与西国争衡之势。”
《日本国志》1887年成稿后,黄遵宪向李鸿章、张之洞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各送一部,但未引起重视,书稿直至甲午战争之后方才刊行。有人感慨:若其书早流传,可省赔款二万万白银。康、梁诸人从该书受到启 发,光绪帝也曾索要该书。
简述日本“慕效西法”的经济政策及具体措施。分析《日本国志》在甲午战争后受到维新派重视的原因。
解析:问题旨在考查明治维新在经济领域的改革措施及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社会背景,考生只需调动所 学基础知识即可作答。
答案:经济政策:殖产兴业。具体措施:引进西方技术,建立国营模范企业,扶持私人企业发展。 推动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工业化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