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江苏卷)“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 )
①“大跃进”只有农业领域展开 ②“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风盛行 ③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 ④1960年基层对“大跃进”有所反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大跃进”并非仅限于农业领域,还涉及工业及其他领域,故①与史实不符。②③④表述正确。因此选B项。
答案:B
2.(2013·山东卷)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曾 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理解。从材料中的“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及“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等信息可知答案为D项。A、B、C三项在当时都是合理且必要的。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