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单元讲述近代列强侵华专题史,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之一。本课从内容上看,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及影响是高考的重要知识点,从命题角度看,着眼于列强侵华战争的背景,签订的条约及影响。
2.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民族,在外来侵略面前从不退缩。命题角度主要有:结合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史实考查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爱国主义、斗争精神等。引用图片、文献资料考查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重大事件或人物。
1. (2013·北京卷)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 )
A.获得军费赔偿 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
C.在华开设工厂 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
解析:《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美国根据这一条款,完全可以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故D项正确。获得军费赔偿的只有英法,故A项错误。B、C两项分别是《辛丑条约》和《马关条约》的规定,故可排除。
答案:D
2.(2013·课标Ⅱ卷)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 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解析 :领事馆是近代外交的产物。清政府在国外设立领事馆,反映了清政府的外交从封建时代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的转变,故选C项。仅靠设立领事馆并不能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排除A项;B项中的“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与史实不 符;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清政府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排除D项。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