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大学教授在其论文中指出“西周封建制是传统中国中契约社会的代表,天子将土地分给诸侯,而诸侯则向天子效忠,从而以最简单的人际关系组织了复杂的社会治理体系”。关于这段史料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封建制即分封制 B、天子与诸侯间契约强调相互的权利与义务
C、分封制与宗法制共存于治理体系 D、“契约主权”有当代主权在民的内涵
2、“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材料强调的是:
A、宗法制 B、郡县制 C、三长制 D、科举制
3、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阶层。据此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应为“社会流动增大”。出现这一变动的主要原因:
A、小农经济形成 B、分封制逐渐瓦解
C、监察制度建立 D、王位世袭制遭到破坏
4、史学家何炳棣在《读史阅世六十年》中写道:“汉高祖大朝群臣为太上皇祝寿时戏言以天下为产业……(明太祖)祭祖时以天下《赋役黄册》与鱼肉果蔬并陈。”这主要表明了中国古代:
A、天下为公 B、儒法并施 C、以农为本 D、家国一体
5、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作法使:
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
C、君权遭到了弱化 D、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
6、1923年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这个观点主要针对我国的传说古史,其内容包括:第一“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第二,“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第三,在研究古史时,我们即使“不能知道某一事件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按照该理论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尧的传说比禹的传说出现的要早
B、《左传》中关于禹的记载比《诗经》中相关的记载可信度要高一些
C、东汉以上没有信史
D、研究上古史,不在它的真相而在它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