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图一是北京天安门东侧的一座古代建筑,是明清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太庙。图二是民间祭祀祖宗的场所,称为祠堂。这种现象源于我国早期的一项政治制度。两者的共同点不包括
A.嫡长子继承制 B.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C.血缘纽带与政治相结合 D.“国”与“家”结合
【答案】B
考点:宗法制。太庙、祠堂反映的是宗法制,A、C、D三项都是宗法制的特点。太庙、祠堂是祭祀祖先的地方,而不是供奉神灵的地方,故未体现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2.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之所以赞扬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是由于他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位思想家是
A.老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答案】B
考点: 孟子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提出者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A项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崇尚自然,主张“无为”。C项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进一步发展了儒家学说。D项朱熹是南宋时期理学的代表。
3.《说文解字·序》载:“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八曰隶书”。《汉书·艺文志》亦载:“是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以上材料反映了
A.隶书是秦代八大篆书字体之一 B.隶书是在楷书基础上发展而来
C.隶书是汉代狱官为书写方便而创 D.隶书的创建与抄录公文狱事有关
【答案】D
考点:古代的文字。根据对材料的理解,隶书的创建主要与抄录公文狱事有关,便于书写。隶书是秦代八种字体之一,楷书的出现比隶书要晚,隶书的出现是在秦代,A、B、C三项表述错误。
4.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材料反映了
A.汉代统治者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 B.汉代贫苦百姓普遍通过经商致富
C. 司马迁的重商思想 D. 汉初工商业发展影响农业生产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