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单元 第二十八讲
课时跟踪检测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4·邯郸高三模拟)林则徐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道,同英国军舰抗衡是不可能的,并断定:“船只、大炮和水军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但林则徐决不愿意散布这些观点,说明( )
A.林则徐思想极保守 B.学习西方科技成为时代潮流
C.中国军队士气低落 D.大多数士大夫极其藐视西方
解析:选D 根据所学史实鸦片战争时期清朝自认天朝上国,盲目自大,而林则徐已经看到中英存在巨大差距,故应排除A项;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根据所学当时中国并没有形成向西方的社会潮流,属于新思想的萌发故排除B;C项未体现故排除。故选D。
2.(2014·潮州高三考试)观察下列历史人物与书影,哪项说法与史实不相符合( )
A.该书关注时局,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B.图中人物早期满脑都是封建纲常伦理道德
C.“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与制度
D.该书出版时,在广州的英国人大为惊恐
解析:选C 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长技指的是西方先进的技术,并不包括制度,选择C项。
3.(2014·厦门模拟)有史家评论道:“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此观点强调了“中体西用”( )
A.符合当时的国情 B.可以挽救民族危机
C.是理想的救国方案 D.具有一定的落后性
解析:选A 洋务运动的开展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但是其发展道路并不是救治中国的理想方案和挽救民族危机的良方故排除B和C项;中体西用有利于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故D错误。
4.(2014·广州模拟)“(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材料评述的是( )
A.经世致用 B. “中体西用”
C.维新思想 D.“兼容并包”
解析:选B 结合近代思想解放历程可知“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符合“中体西用”思想的内涵,故选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