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模块 第十单元 第25讲
[命题视角透析]
1.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高考多引用材料设置新情境考查两者内容,着重考查两个政策中的农业政策。分析两个政策在不同时期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2.高考对斯大林模式的考查,注重引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考查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过程,侧重考查苏联工业化的特点。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相结合,分析斯大林模式对中国建国初期经济建设道路的影响。
3.高考对苏联改革的考查注重引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考查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措施,分析两次改革的共同点,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的具体措施,分析这些措施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结局所造成的巨大影响。
4.对比中美苏三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分析世界各国经济文明的多样性特点,同时分析苏联模式最终失败的原因。
[真题实战演练]
1.(2013·课标Ⅰ卷)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解析:材料充分肯定了苏联1952年的农业成就,并认为最严重的谷物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故D项符合题意。农业问题始终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A项错误;1952年时苏联早已实现工业化,B项错误;1952年,苏联并未进行农业改革,C项错误。
答案:D
2.(2013·课标Ⅰ卷)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