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28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1.历史学家郭沫若指出,“社会的转变”促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这里“社会的转变”是指( )
①分封制崩溃及井田制瓦解 ②士阶层的迅速崛起 ③各种治国思想交相辉映 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中央集权制在秦朝才建立,所以④不符合题意,①②③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方面的表现,故选B。
答案:B
2.(2013·辽宁沈阳质检)1948年在起草《世界人权宣言》过程中,中国代表张彭春提议将孔子的一个主张翻译成“conscience”放进宣言之中,并写入了宣言的第一条“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与“conscience”对应的孔子观点是( )
A.礼 B.义 C.仁 D.忠
解析:从材料中可知宣言第一条主要体现出人的自由、平等、良心、兄弟关系等,这与孔子“仁”的思想观点具有一致性,体现出人际关系的平等、和睦相处和爱人。
答案:C
3.(2014·西安模拟)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B.主张统治者要有五种道德规范,实施仁政
C.主张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D.主张教育“有教无类”
解析:本题考查孔子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材料中“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说明统治者要有“五常”,材料中描述的是五种首先的规范,不是人际关系。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B
4.(2014·上海模拟)有一种学说,主张“信奉者应抛弃志向,避开荣誉和责任,在沉思冥想中回归大自然。理想的臣民有粗大的骨骼、强壮的肌肉和空空如也的脑袋;而理想的统治者则是‘清心寡欲地治理人民’”。这种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
A.孔子 B.孟子
C.韩非子 D.老子
解析:材料中“回归大自然”“清心寡欲地治理人民”都体现了道家崇尚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故这种学说应为道家学说。四个选项中只有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