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整合
通史概览
历史时段
|
通史线索
|
历史特征
|
经济建设的曲折探索历程(1949~1976年)
|
(1)中国的经济建设经历了建国初期的国民经济恢复、“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
(2)从1956年中共八大开始,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探索
(3)1966年,“文革”的内乱导致了国民经济的困难
|
“一五”计划期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并举;探索主要围绕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和规模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重大失误和挫折,成功与失误并存
|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1978年至今)
|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2)80年代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等步骤
(3)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
|
(1)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发展,中国寻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中国经济发展迅速,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
专题线索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三次转变及其原因、核心内容、结果
时间
|
转变
|
原因
|
核心内容
|
结果
|
新中国成立初到1956年
|
从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
(1)照搬苏联模式
(2)中国共产党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
(3)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
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
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借鉴了外国经验,实行改革开放
|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
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
20世纪90年代以来
|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
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
把企业推向市场
|
这次调整将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