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试题 >> 语文试题
高中语文编辑
(创新版)2015届高考新一轮复习——课标全国卷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精编试题(含详解)
下载扣金币方式下载扣金币方式
需消耗2金币 立即下载
1个贡献点 立即下载
1个黄金点 立即下载
VIP下载通道>>>
提示:本自然月内重复下载不再扣除金币
  • 资源类别试题
    资源子类试题汇编
  • 教材版本不限
    所属学科高中语文
  • 适用年级高三年级
    适用地区全国通用
  • 文件大小994 K
    上传用户lcr1215
  • 更新时间2014/7/11 10:16:54
    下载统计今日0 总计10
  • 评论(0)发表评论  报错(0)我要报错  收藏
2
0
资源简介
 
    语文模拟试题精编(一)
【说明】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题号
总分
得分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孔子一生以维护、恢复“周礼”为己任,他的各项政治主张都是从这一总目标出发而提出的。明“夷狄”、“诸夏”之别,就是其中之一。孔子这方面的言论虽不多,却牵涉“民族意识自觉”的大问题,对后世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周礼”成为周王朝建立领主制封建国家政治机构的组织原则之后,其作为周族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的总称的意义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被扩大、推广到整个华夏族的势力范围。在当时,用不用“周礼”,已成为区分“夷狄”与“诸夏”的主要标志。如楚是南方大国,文化发展程度并不低于周族的姬姓各国,只因为不用“周礼”,而被“诸夏”视为“蛮夷”。齐桓公建立霸业时,还专门以“包茅不贡”为借口对楚进行讨伐。可见,“周礼”在区分“夷狄”与“诸夏”时的重要意义。由于当时在“夷狄”与“诸夏”之间还存在着严重的民族斗争,这种区分就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西周到春秋末,尽管华夏族在黄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

请先登录网站关闭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