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的变化“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这说明( )
A.商品生产者需要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
B.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就失去了使用价值和价值
C.货币的职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D.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在物物交换中起决定作用
2、2013年4月10日起,人民币与澳大利亚元可以在银行间外汇市场直接兑换交易,无需再通过美元这一中介实现兑换。至此,澳大利亚元成为继美元、日元之后,第三个与人民币直接交易兑换的西方国家主权货币。中澳货币直接兑换能够( )
①降低金融交易费用,促进中澳双边贸易
②客观反映人民币供求,稳定人民币币值
③增进人民币的自由流通,加快其国际化
④提高人民币汇率,吸引中国人赴澳旅游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13年生产一件A商品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1小时,其价值用货币表示为72元。假设2014年该生产领域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该国为了刺激经济增发货币,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15万亿,但实际发行了18万亿,其他条件不变,则2014年此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 )
A.50元 B.72元
C.60元 D.66元
4、下列曲线图中,某商品的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相交于E点。若生产该商品的企业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会引起E点向E'点方向移动。正确反映这一变化的曲线图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