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基础知识(解析版)18
1.2014届四川省绵阳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理综化学试卷
下述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实验内容
|
实验目的
|
A
|
向1mL0.2mol/LNaOH溶液中滴入2滴0.1mol/LMgCl2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后,再滴加2滴0.1mol/LFeCl3溶液,又生成红褐色沉淀
|
证明在相同条件下,溶解度Mg(OH)2>Fe(OH)3
|
B
|
向混有BaCO3沉淀的NaOH溶液中滴入已知浓度的盐酸(用酚酞作指示剂)
|
滴定其中NaOH含量
|
C
|
两种一元碱溶液X和Y(X的pH比Y大l),分别加水稀释l00倍后,pH相等
|
证明稀释前c(X)=10c(Y)
|
D
|
测定等物质的量浓度的HF与HCl溶液的pH,后者较小
|
证明非金属性Cl>F
|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后氢氧化钠是过量的,因此再滴加氯化铁溶液一定生成红褐色氢氧化铁沉淀,不能得出氢氧化镁和氢氧化铁的溶解度相对大小,A不正确;B、酚酞的变色范围是8.2~10.0,因此向混有BaCO3沉淀的NaOH溶液中滴入已知浓度的盐酸(用酚酞作指示剂)滴定是碳酸钡不反应,可以测量出氢氧化钠的含量,B正确;C、两种一元碱溶液X和Y(X的pH比Y大l),分别加水稀释l00倍后,pH相等,这说明两种碱不能同时是强碱,其中Y一定是弱碱,因此不能确定两种碱的浓度关系,C不正确;D、非金属性强弱与氢化物的酸性强弱无关系,因此根据等物质的量浓度的HF与HCl溶液的pH,后者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