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背核心语句
1.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儒家学派。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
2.儒家提倡“德治”“仁政”;老庄之学崇尚自然,主张“无为”,法家主张奖励耕战,推行严刑峻法;墨家提倡“兼爱”“非攻”“节用”“尚贤”。它们都影响了中国文化进步的历程。
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导致“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记知识纲要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
(1)社会基础: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2)阶级基础: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3)文化基础:教育和学术领域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开始接受教育。
2.表现
(1)道家:老子和庄子。
(2)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
(3)法家:商鞅和韩非子。
3.影响
(1)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互相诘难、批驳,展开争论。
(2)诸子百家冲破了礼法束缚,四处游说,促进了文化的觉醒。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春秋时期的孔子思想
(1)思想核心:“仁”,要做到待人宽容。
(2)政治思想:
①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