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
A.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B 自学科学知识 C 社会科学知识 D.语音和文字水平
2、微博、微信等微时代的到来,意味着
A.一种新的传媒的出现和旧的传媒的消失
B.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文化传播增加了新的途径
C.标志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 D.文化传播的手段越来越向多样化发展
3、《菜根谭》中说:“势利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人们要做到“近之而不染”必须
A.立足实践,推动文化创新 B.主动地接受积极文化的影响
C.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 D.回避生活中的道德冲突
4、京剧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剧、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行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纷呈 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C.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 D.不同文化都够能实现融会贯通
5、几千年来无论时代和社会如何变化,人们对春节激情不退、期待不减、祝福不变。这说明了
A.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C.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 D.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6、2013年世界杂技节上,中国杂技《舞空竹》斩获金奖。精心编排使“空竹”这项古典杂技焕发新意:婉转动人的江南评弹,以“空竹”对话“琵琶”,清新脱俗、浪漫情愫震撼了西方评委。这说明了
A.不同国家的文化各具其特色 B.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C.世界各国的文化具有一致性 D.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7、“清明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送元宝、烧纸钱等是古人留下的传统方式。而今,一些地方出现了鲜花祭祖、植树祭祖,在祭祖扫墓、追思先辈的同时,为山野增添了一片绿色。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
A.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B.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C.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D.保持内涵,改变形式
8、“互联网有点杂草难免,但不能有毒草。”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网络文化都是我们所倡导的先进的健康有益的大众文化
B.应借鉴外来文化,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C.应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D.应倡导经典文化,抵制和拒绝流行文化
9、“一本好书往往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说明了文化是一种
A、社会物质力量B、社会精神力量C、社会道德力量D 、社会教育力量
10、文化生活同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一起构成了我们的社会生活。这里的"文化"是指
A、 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
B、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功及其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
C、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D、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11、成语"耳濡目染"表达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
A、潜移默化的特点 B、深远持久的特点 C、相对独立性的特点 D、差异性的特
12、故宫、泰姬陵、巴特农神庙为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它们的不同建筑艺术体现了建筑文化的
A.多样性 B.社会性 C.趋同化倾向 D.积极作用
13、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是
A.商业贸易 B、人口迁徙 C 、教育 D、大众传媒
14、漫画《搓澡》启示我们( )
A. 文化交流的目的在于消除差异,实现大同
B. 文化交流应该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C. 只有排斥外来文化的影响,才能保证民族文化的个性
D. 教育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
15、文化交流像“茶与咖啡的对话”:咖啡不可能代替茶,茶也不可能征服咖啡。对茶的喜好并不妨碍我们也尝试一下咖啡,对咖啡依恋也不妨品品茶的韵味。这启示我们文化往来应
A.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B.积极促进不同文化的融合
C.相互尊重、推陈出新 D.尊重、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16、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其文化竞争力,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这说明
A、文化竞争力是一国综合国力的基础 B、当今世界,经济和文化相互交融
C、文化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 D、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文化竞争
17、“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这句话揭示了文化创新的
A、源泉与动力 B、途径和过程 C、作用与意义 D、方法和形式
18、教育部专门发文,要求把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优良传统作为中小学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主要因为
A、在社会主义中国,中小学生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主体
B、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必须通过教育的方式才能加以继承与发展
C、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承和教育相结合
D、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文化传承中起重要作用
19、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形成这种地区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外来文化的影响 B、政治制度的影响
C、历史和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D、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影响
20、那种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则是
A、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B、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C、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D、民族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
二、选择题Ⅱ(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