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左传》为左丘明解释《春秋》而作。书中记载“郤绮夺夷阳五田”、“郤犨与丝矫争田”、“晋郤至与周争堠田”(注:“ ”部分为人名)。这些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贵族间的争权夺利 B.土地日渐私有化
C.地主土地兼并严重 D.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冲击
2.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结合所学,对材料中四位皇帝描写正确的是
A.“秦皇”初创中央集权,地方行州郡县B.“汉武”以中外朝相制,以察举选人才
C.“宋太祖”以三权分立原则分割军政财D.“清圣祖(康熙)”以军机处加强行政效率
3.某部古籍在描述某政府机构时,有如下记载:“掌书谕旨,议大政,谳大狱,得旨则与;军旅,则考其山川道里兵马钱粮梁之数,以备顾问。”从这段记载看,该古籍最有可能成书于
A.汉代 B.唐代 C.明朝 D.清代
4.古今中外地域中有很多带“州”的名称,下列对“州”的区划沿革表达正确的有
A.“州”作为地方行政区划最早开始于汉武帝
B.在1787年宪法中,美国各州在军事上和外交上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C.唐代把州作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 D.新中国成立后“州”的行政区划仍然存在
5.1926年,在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颗被割掉了一半的茧壳,有学者通过鉴定认为它是家蚕茧。经过现场的认真清理,却并未发现第二颗。这一蚕茧
A.证明丝织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B.说明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丝
C.说明当时可能有人工育蚕 D.是一个孤证,并无史料价值
6.《史记》记载,刘邦称帝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对该记载理解最准确的是
A.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 B.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
C.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 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
7.罗马是西方古典文明新的开拓者,罗马人以灵活务实的态度逐步摸索出一整套治国经验。下列关于罗马人治国经验探索的表述错误的是
A.万民法是对公民法的否定与突破,从而更具适用和实用
B.前5世纪制定的第一部成文法是习惯法的汇编
C.共和国时期的公民法中包含习惯法 D.自然法的产生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8.下列明确堵塞了法国君主派复辟之路的法律条文是
A.“资产阶级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立法权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行使”
C.“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 D.“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
9.恩格斯指出:“(德意志)联邦会议……处于这样一种地位,这种地位使其他责任行政权成为不可能,可能的只有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因而使帝国责任大臣无法生存。”材料中“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表现为
A.宪法赋予首相国家最高权力 B.帝国首相拥有内阁的控制权
C.帝国首相只对联邦会议负责 D.内阁大臣均由帝国首相任命
10.宪政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特征。下表中关于三部宪法的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名称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