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司马炎《论六家要旨》:“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旨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司马炎认为六家共同的目标是( )
A.达到天下太平治世 B.维护等级秩序
C.为统治者出谋划策 D.实现君民共治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乃论六家之要旨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予以分析。‘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意思是六家思想各不相同,但为了达到“天下一致”,即达到天下太平治世。法家主张君主专制,故D不正确。墨家代表小生产者利益,反对等级差别,故B、C不正确。
答案:A
2.(2013年淄博高三检测)汉安帝永初三年,京师大饥,民相食。诏曰:“朕以幼冲,奉承洪业,不能宣流风化,而感逆阴阳,至令百姓饥荒,更相啖食。咎在朕助不逮。”据此看来,汉安帝信奉( )
A.“天人感应”学说 B.“因信称义”主张
C.“大一统”主张 D.“三纲五常”学说
解析:考查古代中国——传统思想主流:儒家思想的发展。汉代董仲舒建立了新儒学,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等学说。材料反映汉安帝认为灾荒是上天对自己所犯错误 “咎在朕助不逮”的惩罚,所以看出汉安帝信奉“天人感应”学说。
答案:A
3.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以下对该“总结”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三代时期只有受过教育的学者有从政的资格
B.“以客出仕”成为秦朝以前流行的做官途径
C.选官制度历经世官、察举和科举等阶段
D.汉代的中央官员主要来源于地方郡县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汉代中央官吏主要还是由外戚与世家把持,D错误;三代时从政者是贵族,而贵族在从政前要经过学校教育,A错误。B项错在“秦朝以前”,排除。故答案为C。
答案:C
4.(2013年长沙市模拟)《必修三》第三课教材说:“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而复旦大学吴松弟教授通过电脑光盘检索,发现三教合一之称在整个《四库全书》中只出现过八次,且全都是在元代以后,也就是说,在明代之前,只有三教的概念,而根本没有三教合一概念的流行。据此,你认为下列哪种说法可以成立( )
A.元代之前确实无“三教合一”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