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厂死在接收上,鸟巢做在烟囱上。……民主涂在嘴巴上,自由附在条件上,议案、协定归了档,文章写在水面上。……财政躺在发行上,发行发到天文上。……中国命运在哪里,挂在高高鼻子上。”这首诗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社会状况( )
A.1924~1927年 B.1937~1945年
C.1945~1949年 D.1949~1956年
解析:本题考查国民政府后期社会状况。从材料中的“工厂死在接收上”结合课本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的“接收”可知为抗战后,“发行发到天文上”可知为国民政府后期的滥发纸币,选择C项。
答案:C
2.改革开放使中国民众的生活面貌焕然一新。某班同学准备组织开展一项名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民生问题”的课题研究,他们可以选取下列哪些图片作为研究资料( )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的成就,意在考查考生结合相关图片史料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新中国的社会生活史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的特征是计划经济,1955年的粮票就是一个体现,故④不能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民生问题”研究的图片史料排除④,故选D项。
答案:D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