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 )
A.人们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2. 观察下列图片,图一至图三的变化反映出的最准确的信息是 ( )
图一 石犁 图二 骨耜 图三 铁锄
A.铁制农业工具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
B.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C.工具改良是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D.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经历了三个阶段
3. 下图展示的耕作方法,最早出现在哪一时期 ( )
A.商周 B.西汉 C.隋唐 D.明清
4. 《国语·晋语》记载:“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它反映了 ( )
A.春秋时期牛耕的出现
B.战国时期牛耕的推广
C.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
D.周王室的日益衰落
5. 据考古发现,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这些考古资料证明战国中晚期 ( )
A.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B.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
C.铁农具的使用已很普遍
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
6. 1974年3月,在维修都江堰时发现了一尊深埋河床下4.5米,高2.9米的石像。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修建都江堰完工后……作三石人,立水中,与江神约: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由此判断,李冰立石像的目的是 ( )
A.调节航道 B.昭示后人工程竣工
C.测量水位 D.邀约江神按需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