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左传》记载:“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这充分体现了
A.列国的政治实体性 B.天子的象征性权威
C.分封制的政治意义 D.周朝的土地国有制
25.有学者说:“汉武帝时期,食盐奢侈,僭于民生,淡食常态。铁器奇货,市场衰闭,耒耜徒手稼耕已少鲜矣。”这主要是因为
A.西汉政府的国有化经济改革 B.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
C.经济产权附于政治特权 D.重农抑商政策不断强化
26.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材料中诸子百家的“一致”和“同归”主要是指
A.人与自然的和谐 B.关注社会现实
C.人与社会的和谐 D.关注人的价值
27.据嘉庆《两淮盐法志科举志》记载:明代两淮共取进士137名,其中徽、晋、陕籍106名;共取举人286名,其中徽、陕、晋籍者213名。均占70%以上,盖皆商人子弟。这说明此时期
A.市籍者不得宦的古训彻底被打破 B.部分地区的商人广泛享有科考权
C.商人参与科考的各项限制被放宽 D.政府控制商人势力维护专制集权
28.秦朝“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到了唐朝则是“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这可说明
A.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B.君主权力趋于弱化
C.官僚政治趋于成熟 D.唐朝相权制约君权
29.有学者说:“如果说,在古代是中国文化哺育着日本,那么近代化历程中的中国对日本‘文化反
哺’的接受或许多多少少是在吃着狼奶。”该学者意在强调
A.中国近代化深受日本模式影响 B.中日有着文化交融的历史传统
C.日本式的中国近代化值得反思 D.日本对中国近代化的阻碍作用
30.九一八事变后,民国史学家发扬传统史学精神,大力构建新民族主义史学,以从文化意识形态上宣扬反击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重要性。这里的“传统史学精神”最有可能源自
A.原始儒学 B.南宋史学 C.宋明理学 D.前清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