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组一:政治文明历程
1.美国《纽约太阳报》记者泽西·钱伯林根据他在北京的所见所闻,写了一篇题为“英国人还在掠夺”的报道,报道了一名英国上校率领士兵在天坛搜刮的事件,并用电报发回报社,此事引出了一场军事审判,但没有公布审判结果。“此事”应发生在( )
A.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D.北伐战争时期
2.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 )
A.洋务自强的践行者 B.维新图强的呼吁者
C.民主共和的实践者 D.五四运动的领导者
3.(2013·无锡期中)下图是一份公函,其中反映的信息符合当时历史史实的是( )
平民教育委员会诸同志:
弟因脑病日增,组织部及秘书处事务又繁,平教委员会常务委员势难胜任,恳予准许辞职,另推一人接替。本月常务委员会议请到伯伦同志代理出席。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毛泽东 五月廿六日
A.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B.中共开展土地革命
C.国共两党揭开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D.国共携手合作抗日
4.毛泽东在给中共中央的一份报告中曾列举以下内容:(1)有很好的群众;(2)有很好的党;(3)有相当数量的红军;(4)有便于作战的地势;(5)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毛泽东选集》)这段材料论证了( )
A.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 B.工农武装割据的条件
C.持久抗战的有利因素 D.解放战争胜利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