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某同学学习中国近代史时摘录了下面一段笔记。他摘录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这场战争虽然持续的时间不长,但中国为此付出的成本却十分昂贵,其不仅阻碍了中国向近代化国家的缓慢转型,而且也暴露了……遏制中国发展的险恶用心。这就是通过索要巨额战争赔款,切断中国进行工业化建设所需的资本供给。
|
A.19世纪40—60年代 B.19世纪60—70年代
C.19世纪90年代中期 D.20世纪初期至五四远动
1.C依据笔记中“时间不长”“遏制中国发展”“巨额战争赔款”可知此事件是甲午中日战争,故选C。
2.有人看到一首《定征清战略》诗:“作战先开第一期,直前扫荡北洋师。幄中夙有筹边策,渤海湾头树旭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英法联军要进攻北京 B.日本侵华战争蓄谋已久
C.革命党人“反清复明” D.八国联军妄图瓜分中国
2.B通过诗句中“扫荡北洋师”“树旭旗”可知是甲午中日战争,通过“夙有筹边策”可知是蓄谋已久,故选B。
3.甲午战争后,恭亲王奕诉认为:“中国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李鸿章之过!”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以奕诉为代表的维新派觉醒 B.奕诉找到了中国战败的根源
C.奕诉在为李鸿章推脱责任 D.奕诉对中国国情有了正确认识
3.C奕诉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A不正确;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源在于社会制度的落后,而不仅仅是不学习西方,B、D不正确。
4.“在这次反侵略战争中,从光绪皇帝到清政府的多数官员都是积极主战的,有些官员甚至主动请缨赴敌。在海军和陆军中,还涌现出众多的誓死抗敌的爱国将士。”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有( )
①“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时代主流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 ③战争刺激了维新思想的传播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始产生并发展起来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